万州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了解万州,关注我们就行了~! 万州热点 | 平湖杂谈 | 有问必答
便民信息,看这里就够了! 求职招聘 | 房屋租赁 | 二手转让
生活在万州,爱上大万州! 新手必看:【发帖须知】 | 问题建议 | >>删帖申请<<
查看: 424|回复: 0

[散文] 万州 “羊肉格格儿” 为啥用竹蒸笼,不用土瓷碗。

[复制链接]

4

主题

9

回帖

5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金币
28
发表于 2023-2-12 12: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渝东北的一些街头小餐馆门口,热气腾腾的锅灶上垒起一叠一叠的小竹笼(仅巴掌大小),每叠一格一格的小竹笼有十个左右,自成一个小小的竹甑子,里面蒸着粉蒸羊肉、肥肠、排骨……这种小小甑子大家形象地称为“羊肉格格儿”,或者只叫“格格儿”。

640?wx_fmt.jpeg


用竹笼有两个好处

“羊肉格格儿”这名字有点特别,是怎么来的呢?

很多人想当然地编了来历——“清皇室落难格格发明”“夷陵之战中兵士无碗而用竹笼”“天子城抗元被困”等等,其实跟这些故事八竿子打不着。

翻开渝东北地区多部地方志,其中的“方言”章节,无不例外地记录着这一带老百姓称小巧的东西时,往往习惯用叠字,如“杯杯儿”“铃铃儿”“珠珠儿”“盆盆儿”……同是“儿化音”。“格格儿”因此叫开了,成为渝东北地区一道著名的小吃。

当初,餐馆用小竹笼蒸粉蒸羊肉并不是别出心裁。土碗再便宜,要花钱买。在清代和民国,我们现在根本看不上眼的土碗,也属川江河流上的大宗运输货物,说明比较贵重,动辄打碎的话成本颇高。而山坡上竹子自生自长多的是,砍回来,不论餐馆老板自编或请人做,都划算。以前劳力不值钱,老百姓常说“力气去了又来嘛”。

用小竹笼有两个好处:不像土碗易打碎;上蒸、取食都方便。

当地羊肉曾经很便宜

渝东北地区山高草茂,乡民们习惯饲养山羊,一大早把羊赶到荒草坡上,晚上再牵回来,吃着草就长大了。而关在圈里养的猪很花本钱,不但每天要人煮食喂食,还得搭上苞谷红苕等饲料。因此,羊肉历来都比猪肉便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大约卖一角钱一斤,猪肉每斤则三角左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斤羊肉卖三四角,猪肉一斤七角至一元。

我在大宁河一带采风时,听说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乡民放羊,把一群羊丢在一岩洞里不管,隔一年后,等它们长大了再牵回来。

川江各码头上过去有很多搬货、挑水、抬轿的下力人,还有船工、旅客、货主以及闲散游民。一些小餐馆老板看准机会,在江边搭起简陋的摊摊儿、棚棚儿,泥巴土灶上架着一只大铁锅,锅里的蒸格上高高叠着热气腾腾的羊肉格格儿,两分钱一个,价廉物美,自然受到喜爱。

民国时期,开县城狮子楼街一带是米市,有一两家专卖羊肉格格儿的小餐馆,生意兴隆。挑米进城的小商贩节俭,又想沾荤,每到中午时走进小餐馆,一碗“冒儿头”和不要钱的合汤,再打一提老白干,加上一个羊肉格格儿,酒足饭饱。花钱不多,又打了牙祭,很是满足。

这些食客对吃自有一套,笼格刚上汽几分钟,才开始滴水,肉正好熟过心,觉得有嚼头,就喜欢吃这个时候的羊肉,就着一杯酒,细嚼慢咽。这种吃法俗称吃“滴笼水”。现在有些餐馆误写成“一笼水”,明显意思讲不通。

一位川江老航道人给我摆过一个龙门阵。1965年,他在云阳县境内的庙基子绞滩站当工人。有一次花3.25元买了一只羊“打平伙”。宰杀剥皮后净得羊肉20多斤,几个绞滩工大吃了一顿。过了一段时间,剥下的羊皮晾干了,卖给供销社收入3.5元。白吃了一顿羊肉不说,倒赚0.25元,可买10多个鸡蛋。
虽然倒赚,但他们并不常打平伙,那时候“好吃”不是光彩的事。陆文夫在《美食家》里说:“我们的民族传统是讲究勤劳朴实,生活节俭,好吃历来就遭到反对……我从小便接受了此种‘反好吃’的教育,因此对饕餮之徒总有点瞧不起。”

上世纪70年代末,我每天上学放学要经过云阳县城西门老城墙那条街,一家国营小餐馆门口灶台上,高高重叠的羊肉格格儿热气冒冒,总是飘着诱人的香味。有一天,在建筑工地做小工的表姐,结了工钱后给我5角零花钱,我终于溜了进去。一个羊肉格格儿七分钱,我拿定主意只吃一个,解解馋。下馆子是“好吃佬儿”,我生怕遇见熟人,心里怦怦直跳,没来得及细品,狼吞虎咽地就把一个格格儿吃完了,留下回味在儿时的记忆中。

640?wx_fmt.jpeg

老百姓喜欢吃粉蒸羊肉

渝东北地区老百姓吃羊肉的寻常方法之一就是粉蒸羊肉。宰成小坨的腿子肉,加盐、剁椒、姜粒、豆瓣酱等调料,拌米粉子抓搅均匀。制作米粉子时,大米里加点糯米和几颗花椒,在锅里炒香后打成粗粉就行,用碓窝舂碎或石磨推细最佳。米粉子里加了糯米,吃起糯巴巴的。搅拌时,如果放一些鲊海椒的话,那味道就不一般了。这是我的独创。鲊海椒本身就是渝东北颇具特色的一道民间美食。

拌好的羊肉拿土碗装着,放到木甑子或竹编大蒸格里猛火蒸熟。碗底最好放上一两片鲜柑橘树叶或鲜橘皮,去膻味。羊肉下面可垫些红苕,或芋头、洋芋作底子,荤素搭配。素底子浸润了油脂,格外好吃。如果家里待客,装碗的时候,素底子放在羊肉上面。蒸好后,把土碗翻过来扣在盘子里,称之“扣碗儿”。碗字也须儿化音。扣碗儿表面圆圆的,装在盘子里好看;肉在面上,表明对客人尊重,主人又有面子。

寻常老百姓家为何不用“格格儿”蒸食羊肉?你见过有人在家里吃火锅,把桌子中间挖个洞的吗?桌面挖洞的重庆火锅吃法,只限于街头的火锅店,一般的住家人户不做火锅生意,也不是天天吃火锅,不可能把好端端的桌面子也挖个洞。

“格格儿”是中式快餐
说起“格格儿”,大家马上想到这是一道万州美食,目前也只有万州的“格格儿”餐馆最多。

其实,“羊肉格格儿”过去在渝东北地区非常普及,云阳、开县(今开州)、巫山、巫溪最多,名字也叫“羊肉格格儿”。甚至川东、川南、鄂西一带也常见,名字多种,也有直呼“羊肉格格儿”的。比如“开江格格儿”列入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项目。上世纪80年代,重庆城较场口山城羊肉馆、会仙桥顺庆羊肉馆,以及南岸弹子石都卖羊肉格格儿,只是名叫“笼笼儿”。

640?wx_fmt.jpeg

1997年以前,万州为四川省万县地区及万县市,管辖九县一市(撤地设市后为三区八县),是下川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南巡讲话后,经济提升改变了万州人的生活,流动人口增大,格格儿作为一种中式快餐文化发展起来。

以长篇纪实文学《所谓草民》获重庆文学奖的万州老作家谢声显,从小在万州城区长大,他说,改革开放后,格格儿重出江湖。1985年,新时期万州第一家谢格格儿店开业,然后有巷子深、耿格格儿陆续开业,再后来才有懒格格儿。谢格格儿开业时,每个格格儿一角五分钱,配送一碗萝卜汤,或海带汤。后来涨为两角、三角、四角。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万州城的羊肉格格儿五角钱一个,仍算是便宜,“好吃”也不再可耻了,我和朋友时不时去吃一次。一杯老白干、一碗萝卜汤,有时是海带或绿豆南瓜汤,就着时事、抱负与文学,还有爱情的话题,羊肉格格儿一个接一个地吃,再也吃不下去的时候,每人面前最多叠起五六个空格格儿,四五块钱就搞定了。

这个时期,格格儿正在悄然变化着,除羊肉外,还有肥肠、排骨格格儿,名称上已去掉“羊肉”二字,直呼“格格儿”。
现在万州格格儿餐馆越开越多,满街可见,价格也一路攀升,卖到十二块钱一个,食客仍然盈门。吃一顿格格儿,虽说不再实惠,但吃来简单、可口,成了万州市民的大众快餐。


作者:陶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万州网

GMT+8, 2024-4-23 16:56 , Processed in 0.011342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 Git

© 2001-2023 Discuz! Team.

声明: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请勿发布有害信息,如有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举报微信:souxiaowa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