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移民纪念馆的 十大镇馆之宝!
据悉,这十件文物是从馆藏的23000多件文物中评选出来的,在类型、时代等方面具有强烈的代表性, 包括古生物化石、青铜器、瓷器、石器和明清字画等多个类型,充分体现了三峡地域文化特色。
第一次走进三峡移民纪念馆,或许不少人都会被眼前这三只庞然大物所震惊。 那几乎占据了整个大厅的伟岸身躯和长达数米的巨大象牙。
工作人员介绍,这三具东方剑齿象化石是馆内“镇馆之宝”,产自新生代第四纪, 由两具幼年象化石个体和一具成年象个体化石组成,出土于同一地点。 东方剑齿象化石目前只在亚、非两大洲有所发现,且都仅限于头骨或牙齿之类的零星部分。
“万州新田镇盐井沟的这三具东方剑齿象化石,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同时期保存最丰富、 最完整的古象化石。”工作人员说,考古研究表明,远古时代, 重庆万州盐井沟还是一片丛林茂盛,沟谷河流遍布的典型亚热带雨林, 这里曾栖息着众多包括东方剑齿象、大熊猫、巨貘、鬣狗、中国犀、水鹿在内的古生物。 但是随着数十万年间沧海桑田的变迁,这些生物大多早已灭绝,只剩化石隐藏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下。 据了解,万州新田盐井沟古生物化石遗址已出土了大量保存完整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 构成完整的生物进化序列,可为现代生物的起源演化等问题提供不可替代的材料支持, 这种完整有序的生物化石群埋藏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其罕见的。对同时代其他动物的演化、 时代对比、古人类起源与演化的环境背景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纪念馆的万州历史展厅,展出的链式青铜带钩是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同时也入选了全市馆藏文物“镇馆之宝”。“这就是古人的皮带扣”,工作人员称, 这件青铜带钩是2003年在万州大坪墓群出土发现的,距今已经有近3000年的历史了。 除了钩体,钩帽和下面的链条、装饰都保存得非常完好,是目前三峡库区考古出土的唯一一件。
据了解,带钩这种器型在中国古代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古时也称犀毗。 带钩起源于西周,最早为胡服所用。胡服在穿着时上褶下裤,便于骑猎, 这种服饰于腰间束一条皮带或丝带,带头有钩便于拴结,这种钩形器就是带钩, 其功能类似于现代的皮带扣。其制作工艺有错金银、鎏金簪花、嵌宝石等,都极为精美。 尤其是战国时期的带钩,材质多样,工艺精美,制作十分考究。
这件文物在1979年原万县丝厂工地发掘出土,为战国时期文物。 造型独特优美,刃部至今保持锋利,器表饰精美的白虎纹饰。
商代陶器文物,2001年万州区黄柏乡关木溪遗址发掘出土,器型较大, 造型古朴厚重,具有浓郁的峡江地区商代早中期陶器风格。
1978年于万州区董家乡征集汉代铜器文物。器型大,制作精美, 内底饰左鹭右鱼纹饰,鱼鹭之间有竖排篆书铭文“元初三年朱提造作。
2005年万州塘坊墓群发掘出土的汉代雕塑、造像文物。“三峡库区少见的青铜侍立俑, 保存完整,体型较大,面部神态清晰细腻。”工作人员介绍。
1994年武陵镇柑子粱墓群发掘出土的东晋时代石器文物。造型独特, 整体为龙形,巧妙地把圆形磨盘作为龙身,两头为龙首和龙尾,雕刻细腻,做工精致。
1950年政府征集的明代字画文物。 据了解,董其昌是中国书法史上颇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其书法风格与书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本件藏品其笔画圆劲秀逸,平淡古朴。 用笔精到,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堪称董的代表性行书作品。
“1978年万县冉仁才墓发掘出土的唐代雕塑文物。”工作人员介绍, 该墓是重庆地区迄今发现的最高等级唐代墓葬,骑马吹笳俑是随葬品中的代表性器物。 其造型独特,人和马的形象生动传神,细节刻画清晰,器表釉层滋润,青中泛黄, 有玉质感,堪称唐代瓷塑精品,具有典型丝路文化特征。
这件“王氏日入千斤”青铜方壶于2002年,在万州金狮湾墓地发掘出土,属汉代铜器文物。 器物保存完好,工艺精美,器底阳文铭文“王氏日入千斤”清晰。 据了解,这是库区出土的为数不多的带有铭文的汉代青铜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