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如林在唱自己创作的歌曲 “小扁担三尺长,肩挑担儿回家乡,散忧散忧回家转,我肩挑担儿乐呀乐心上……” 5月23日,巴南区石滩镇方斗村一幢绿树掩映的小楼里,传出阵阵悠扬的琴声和歌声。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循声探访,原来是村民张如林在唱自己创作的歌曲。 这样的生活他已经坚持了50年,创作出了300余首歌曲,成为了周边家喻户晓的“农民钢琴家”。 △张如林吹拉弹唱样样精通 无师自通从小痴迷音乐 “这是二胡、这是萨克斯、这是琵琶……”年过七旬的张如林家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乐器。 他用老树般的双手不停抚弄着电子琴,电子琴“蹦”出一个个动人的音符,汇聚成悦耳的乐声传出小院,跑进山间。 如此细腻有活力的音乐,很难想象竟是出自于一双粗糙干瘪、满是老茧的手,给人很大的反差感。 “小时候家里穷,喂猪、割草什么农活都要干,但从小就喜欢音乐,直到1968年当兵后,才有了接触更多乐器的机会。”张如林回忆,去部队之前,他只会吹笛子,当兵后开始接触洋琴、萨克斯、口琴等乐器,由于只有基础的乐理知识,没有老师,音乐学习之路走得十分艰难。 接下来的6年里,张如林不断专研学习,自学了多种乐器。这让他对音乐更加痴迷,也让他感觉到自己离音乐梦想更近了。 △张如林吹拉弹唱样样精通 农忙扛锄器农闲玩乐器 退伍后,张如林回到村里一边干农活,一边做宣传工作。几十年来,家乡的一切都变了,但唯一不变的是他对音乐的坚持。退休后,张如林有了更多的时间,还组建起了乐队,一心一意“玩”音乐。 “平时农忙的时候扛锄头,农闲的时候玩乐器”,张如林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虽从未进过音乐学院的大门,但他对音乐的痴迷却丝毫不逊色专业人士。 为了丰富乐队的乐器种类,张如林开始学习电子琴等新型乐器。 如今,他已学会10多种乐器,带着乐队四处演出,走遍了南川、綦江、江津等地,被邻里称为“农民钢琴家”。 “不要看他是个农民,但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还有自己的乐队”,谈到张如林,附近村民们夸赞不已:“他平时不仅要演出,还当起了音乐老师,只要有前来学习的年轻人,他都不吝赐教。” 记录生活谱写自己心中的音符 在张如林的电子琴旁,放着几本厚厚的歌词本,泛黄的纸上写满了词和谱,一首首乐曲静静地流淌在字里行间,这些全都是他的音乐笔记和创作成果。 “歌曲都是来源于生活”,张如林告诉记者,《小扁担》是他年轻时创作的,是那时候生活的真实写照,当时干农活就靠一根小扁担一双肩,挑着粮食要走上10多公里。只是现在生活好了,这种场景很少再现。 《东方红》《走进新时代》《小扁担》《盘古丰岩》……50年来,张如林一直与音乐为伴,创作了300余首歌曲。他说:“音乐有魔力,能够记录生活,谱写自己心中的音符。” 岁月如梭,时代在变,所幸歌曲留下了记忆。 在张如林写的这些歌里,有思念母亲的柔情乐曲,也有记录日常生活点滴感动的纪实歌曲,它们见证着从简陋小屋到洋气阁楼的农村生活变化,也镌刻着巴南的历史人文变迁。 “虽然我年龄越来越大,但我还要不断地超越自己,写出更多、更好、更美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献给老百姓。”谈起今后的打算来,张如林满怀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