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186616 发表于 2021-6-22 22:26:35

夏日关口行

夏日关口行

作者:木川


重庆还未直辖以前,万州(当时叫万县地区,后来又叫万县市)还归四川管辖。我们在填写个人履历时,在籍贯一栏中,填写的都是“四川万县护城乡关口村”。所以,我在散文《家住棉花地》中,开宗明义地便写着:“我们的老家其实并不在棉花地,而是一个叫关口的地方。这是一个远离城市的农村,一道古老的寨门,封闲了关口上百年的历史。祖父母及父母一辈,就在这‘抬头望青山,侧耳听鸟鸣’的山居生活中,度过一年又一年。所以,每当说起关口,父母亲总会有絮絮叨叨的依恋。而我们,则只记得棉花地了。关口,只是一个似曾听说的符号。”

关口是一个村,原来归属万县护城乡管辖。这里地处主城北郊,跟“一峰插天”的都历山紧邻,海拔可能不过二三百米。由于三峡工程的修建,长江水位抬高了,原先的郊区基本上已同城市中心连为一体。所以,从南门口往北山方向上爬,就是步行,充其量就半把个小时的行程。虽然近在咫尺,以往我去的时候很少。在我的印象中,棉花地很穷,而关口则更穷。

5月,春光未褪,四处葱绿,五颜六色的鲜花仍尽情吐艳,展示着大自然特有的魅力。这天下午,趁着夏雨初晴,我独自来到关口,想跟户口簿上的故乡来一次亲密的际会。

走下出租车,一开车门,便踏上了去关口寨门的石梯。石梯显然是新修的,宽有二三米,长约百多米。拾级而上,两边尽是葱茏的树木、花草以及青石砌成的石栏。前面的山势不算高,更不巍峨,但仍有着它特有的气势与庄严。加之这几天连续下雨,山上满是一片苍翠的绿色,勾勒出大自然迷人的生态。上行的步道两边,更见飞泉流瀑,只听见哗哗哗的水响。这同喧嚣的都市相比,让人顿时生出一种“如入深山,拥抱自然”的感觉。

任何一个古老的山寨,寨门,一定是它最亮丽的名片。关口的寨门叫“万安门”,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虽然不知道是何人所书,何时所书,但苍劲浑厚,功底非常,是典型的“榜书”。恐怕至少也有百把年的历史。同其他寨门一样,它都建造于危岩绝壁之处,扼咽喉要道,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一个“安”字(更别说“万安”),寄托了先人们对安宁、和谐最原始、最朴素、最诚挚的期盼与祈祷。所以,说中国人历来热爱、珍惜和平,此话一点不假。

寨门凿山而建,两边的石柱高约丈许。虽然历尽沧桑,但保存完好,石头上的錾纹清哳可见,像一页页无字天书,记录着关口的前世今生。遗憾的是,除了寨门名字,这里(包括紧邻寨门后的石塔)几乎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建于何时?为何人所建?作用何途?都无从察考。我甚至翻遍了清同治《万县志》和新的《万县志》,都没找到关口的一个条目。可见,古乡虽然走过了100多年的岁月,只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而已,难以被史学家们看重。看罢思罢,让人不由得生出丝丝遗憾。

这也罢了。我转而将眼光转移到了眼前的关口。

说实在的,这里虽然依然叫“村”,但早已同万州主城连为一体。一幢幢精致洋气的民居,无不彰显出新农村的太平和富庶。大巴车、公交车、出租车一辆接一辆,从家门口匆匆驶过。一家家小超市、农家乐、茶楼、酒店、饭馆……像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串串的欢快音符,合奏出时代的强音。

尤其让我感叹的是,关口村和紧邻的瓦子村,都是万州有名的鲜花种植基地,早在改革开放初期,这里的乡民就开始觉醒,利用紧邻城市的优势,许多家庭都种起了鲜花,开辟出了簇新的花卉产业。许多原来穷得叮当响的家庭,如今不光天天生活在花丛中,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同时,也快乐无忧地品咂着市场经济的琼浆。关口,已不再是封闭、保守、落后的代名词,而是万州城乡经济联合发展的前沿阵地,更是其令人瞩目的后花园!

走出关口,只见前面青山连绵,高楼林立,浩渺的平湖随弯就势,流淌出一派悠远绵长的美韵,也流淌出乡亲们对未来无限的憧憬。我深信,随着祖国的不断强大,故乡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夏日关口行